7月11日,记者从区文旅委获悉,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,长寿民歌、长寿湖鱼面制作技艺入选。
据悉,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196项入选,涉及民间文学等10个类别。加上此次新增的两个项目,目前我区累计申报成功12项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分别是:龙溪河拖滩号子、江南翻杈腔、长寿花鼓、长寿石工号子、葛兰石狮艺术、薄脆传统制作工艺、荷叶、血豆腐、海棠唢呐、义和锣鼓、长寿民歌、长寿湖鱼面制作技艺。
长寿民歌是于清朝初期由湖广填四川时传入长寿,清朝中期得到发展,民国时期为鼎盛期。长寿民歌根据劳动特点,歌唱劳动的辛劳、丰收的喜悦,节奏感强,音调悦耳动听,具有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。表演场所一般为劳动现场,由一人领唱,众人合唱。现存的代表曲目有《薅秧歌》《插秧歌》《秋收歌》。
长寿湖鱼面,起源于长寿湖,是一种以鲜鱼肉为主要原料生产的面条型食品,营养价值丰富,色、香、味均佳,其制作工艺独具特色。鱼面制作工艺起源于清末,以其独特的口感和极富营养价值流传于社会。记者 骆英